Search


張忠謀最近談到「人才培育」以及相關的企業文化、教育環境等。他談到在美國人才的兩大特點是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張忠謀最近談到「人才培育」以及相關的企業文化、教育環境等。他談到在美國人才的兩大特點是「國際觀」和「謙虛」(modesty)。個人在美國工作了幾十年,從基層做到上層,我對他的說法百分之百同意。張忠謀沒有談到為什麼美國培養的人才,具有「國際觀」和「謙虛」的特質,在此想對這方面提出個人的觀點。

常在談論公司文化,和甄選人才的過程中,和管理層討論類似議題,我認為「國際觀」和「謙虛」主要來自於一個重點:. 美國的教育是「多元化」的。讓我很驚訝的是,我發現「多元化」一詞,在台灣常常被當成笑柄。台灣不少人認為「多元化」是空洞不實的觀念。看你考幾分就好了,「多元化」有啥意義!然而「多元化」與學習微積分、外國語言或歷史,有著同樣重要的教育意義。

美國教育環境的「多元化」又存在於三個不同層面。首先,美國總體大學教育環境是「多元化」的。美國的高中和大學入學沒有標準考試。國家沒有所謂的「教育部」。每所大學甄選學生的對象和要求截然不同。譬如說,許多一流理工科系專門大學,完全著重於相關科目,而不甚重視其他人文科目。而"相關科目“也沒有絕對的標準。許多高中生藉由自己興趣所發展出的特殊專長,亦可當作申請大學的資格。許多其他學校,則希望吸引well rounded(暫時譯為“通才”)學生。更有大學介於前兩極端之間。除此,每個大學對教育有完全不同的要求。某些大學有所謂的「核心要求」(core requirement),可能在前兩年,不分科系都必須經過相等的訓練。但有些大學的「核心要求」並不很廣泛,僅特別專注於某特定區域。也有些學校的核心要求,特別強調於世界其他國家歷史文化的學習。也有不少大學完全沒有「核心要求」。如此總體教育環境,造成每所學校畢業學生特質的不同,表現於他們對事情看法的不同,對於解決困難方式的不同,以及思考模式的不同。

其次,選課不受限制,完全沒有科系界線。我曾經與一位高能力「計量投資」(quantitative strategy)同事工作。他在大學主修「英國文學」(English Literature),但他對數學的興趣和程度,絕不亞於主修數學的。我還碰過音樂與資訊工程雙主修的。美國醫學院收了相當高比例數學系的學生。不少律師是主修國際關係。工程與商學雙主修更是普遍。我碰過許多人工智慧的高手,有著生物或神經科學的背景。選修課程或轉換科系,不需要經過繁瑣無意義的考試。在沒有標準考試,自由發揮的狀況下,自然會發展出許多台灣家長“看不懂"的學識組合。

第三,美國大學內部學生也之組合也是「多元化」。一個鄉下學生的80分,其聰明才智和學習能力,也許不亞於一個教育資源充裕之城市學生的90分。學生種族、地理環境、家庭背景分散。大學讓學生見識到各式不同的價值觀,讓你看到人才分布之廣泛,來自於各個角落、各個背景。每個人才能之發展,有不同的階段。

如此的教育,培養出非常多元化的人才,每個個體都有他獨特的本領。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,企業吸收了極度分散的勞工體,帶來了各個大學所訓練的獨特學術和人文氣質,也造成了大家普遍謙虛的態度。你在某方面很強,但你隔壁的同事在另一方面又比你強。美國的企業內,沒有人談論自己是那所大學畢業,沒有同一學校所組成的「同學會」,也完全沒有「學長」、「學姊」這一類的名詞。在台灣,不但五、六十歲的人談論自己所畢業之大學,大學更是一種潛在「階級」。我見過太多的案例,台灣在藉由「顧問」、「指導人員」等途徑,吸收海外人才之過程,仍然將重點放放置於"在台灣是哪所大學畢業的" !? 既然如此,又何必去海外吸收人才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,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
View all posts